胡鞍钢:阅读并书写中国这部“天书”-宣传部

澳门人威尼斯3966(中国)官方网站

胡鞍钢:阅读并书写中国这部“天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27日 16:17 作者:胡鞍钢

本文是胡鞍钢、鄢一龙所著的《中国国情与发展》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5月出版)的后记

1996年以来,我被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聘为双聘教授,专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中国国情与发展”选修课。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32所大学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000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公共管理澳门人威尼斯3966,又聘请我为教授。我的课正式列入清华大学通选课。选课的本科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从大一到大四的都有,由于选课的学生多,就采取了大课讲授。十几年来已经有几千名本科生选修了此课,通过课程学习他们不仅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国情,也提高了观察和研究中国的能力。该课程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精品课。

作为一所大学,本科生培养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不仅是中国最好的学生,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未来还会成长为“学术大师、治国之才、兴业之士”。在他们的黄金年龄,就是要系统地给他们传授关于当代中国的基本知识,要教会他们研究中国的基本能力。我曾形象地对他们讲,你们正处在黄金年龄,考进黄金大学,需要掌握黄金知识,未来做出黄金贡献。

《中国国情与发展》这部书就是为年轻的清华学子而讲授和写作的。我也是边写边讲、边讲边写,讲了十几年,也写了十几年,这已经与十几年前的讲课大纲大为不同。

我开设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是首创的本科生课程。它不同于专业性知识,是关于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是基于我长期以来关于国情研究的最新成果,又集成了几十部专著、合著的重要知识,每一章可能就是一部书或几部书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反映了最近的研究进展。“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既是首创的,又是原创的。

我把“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定位为大学生人生之途的入门之课,又是与中国同成长的终身必修课,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受益。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这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和“领导人”的长远需要。

当然,写作这部书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巨大需求。一方面我必须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背景充分反映在本书之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我还必须基于中国的实践不断创新中国发展理论,使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关于当代中国变迁的系统知识、成熟理论的需求。

谁来认识中国?怎样认识中国?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过:“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来说,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这样说,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主要是由中国人认识的,既包括几代中国领导人,也包括极其众多的中国学者。这不仅需要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发展、中国挑战,还需要正确地认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就像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所说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

这也正是《中国国情与发展》这本书的目的。六十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实践,也是最复杂的社会实践,不管是成功的宝贵经验,还是失败的深刻教训,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国情、认识中国规律、总结中国道路、指导中国实践最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学理上不断创新、丰富中国发展理论呢?本书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学习和借鉴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二是根据中国的发展实践超越现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从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概括和总结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道路,从而形成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作为指导中国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

《中国国情与发展》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中国道路”。我们是将经济理论、经济统计、经济史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来历史地描述、系统地分析和详细地说明本书的主题。回答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又是怎么样走过来的,已经走到哪里,将来走向何处,更加坚定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

本书基于和源于“中国原创”,又反映和总结“中国原创”。前者是客观原创,后者是主观原创。那么,什么是中国原创呢?就是中国道路的原创,它既不是对经典社会主义苏联道路的复制,也不是对经典资本主义美国道路的模仿。中国道路由“三因素”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不仅中国的“总道路”不同于苏联和美国,就是中国的“具体道路”也不同于它们。如中国的教育发展道路、科技发展道路、城镇化道路、农业发展道路,都不同于它们。因此在我们的国情与发展研究中,既借鉴了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更有意识地反映和总结“中国原创”,具体到每一章,更加凸显具体的“中国原创”。这已经不同于发展经济学教科书,或者说这些教科书没有能够及时反映“中国原创”,也很难进一步指导中国道路,只能是“借鉴”,因为中国的发展实践早已超过了这些教科书。如教科书上所描述的由“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而中国早就先演化为“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又演化为“四元结构”,通过“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地比较准确地反映“中国原创”。我们没有采取复杂的理论,而是在归纳、梳理、概括和总结上大做“文章”,以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中国道路”这一主题,我们从自然国情、人力资源国情、经济国情、国情与世情等方面,专题讨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从而又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总道路的整体认识。

教书是一个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再教学相长的过程。首先,在课堂上,我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研究国情的;怎样观察和分析动态变化的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国问题;我是怎样看的;随着中国的发展进程,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还有哪些需要重新认识或深化认识。授课之后,将讲稿提纲上传网络学堂,供同学们参考。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我与学生直接沟通的平台。其次,在课堂外,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学习小组,由我根据课程进展,提出专题讨论问题,在多名助教的具体指导下,同学们频繁地交流、研讨,形成文字或文章,上传网络学堂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充分体现人人是学生、人人是老师。这是学学相长的过程,是同学们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途径。最后,同学们也会提出许多问题和难题,使我能了解他们的不同想法和看法,由我和助教进行多种形式的解答。这是再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我与学生再沟通的途径。

《中国国情与发展》这本书总结和集成了我们长期以来国情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每一章都是基于一部或几部著作的成果。这涉及几十名由我指导并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与我合作并完成博士后研究的学生们,集中反映了研究团队的集体成果、集体智慧,不少人还多次参加该课程的助教工作。其中王亚华老师多次参与该课程不同专题的讲座,受到本科生的高度评价。鄢一龙助理教授和我共同讲授中国国情与发展的课程,并共同撰写修改本书。

本书是一部并未“写完”的关于当代中国的著作,因为中国这部“天书”无论是“天天读”,还是“天天写”,无论是长期钻研还是长期写作,总是写不完、写不尽。这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再版,与中国发展同步,与中国兴盛同篇。

|  学校首页  |  投稿信箱  |  报告厅申请  |  横幅申请  |  加入收藏  |
地址:安徽凤阳东华路9号澳门人威尼斯3966中办公楼二楼  邮编:233100  Email:xuanchuanbu10@163.com
Copyright (C) 2012 WWW.ashuo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澳门人威尼斯3966  党委宣传部(统战部)
友情链接: